官方老師
2022-08-03TA幫助家長解決了 條親子問題
其實現如今自私的孩子有很多,當孩子有了一些好處的時候,都不喜歡將好處分享出去。這其實和家長的教育離不開關系,家長要調整自己的方式,正確的引導孩子。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孩子自私怎樣教育。
現在的孩子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受到了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雖然父母的疼愛在情理之中,但是,有些父母過度地關心、呵護孩子,相反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霸道、傲慢等不良個性。
1、不溺愛,不給孩子搞特殊媽媽一定不能過分遷就孩子,即使他很強硬,媽媽也要把正確的堅持到底,不給孩子留余地。假如有一次妥協,就會讓孩子有機可乘。所以,對待自私孩子,媽媽一定要有狠心、耐心以及幫助他改正的決心。
2、創造機會,讓孩子在實踐中懂得關心他人。平時,父母也可以采取游戲、講道理等方式,來引導孩子,讓他不再自私自利。比如,媽媽可以模仿著孩子的樣子扮演一個“自私的人”,引起孩子的不滿和反感。這種做法能夠使孩子經歷、體會別人的情感,知道自私所帶來的害處,從而促使他改變自私的行為。
3、及時提醒,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孩子也同樣如此。父母要鼓勵孩子多參加合作性的游戲或活動,并且指導孩子在玩的過程中感受尊重、幫助、謙讓別人的樂趣,并學會控制自己不合理的心態和情緒。
假如孩子可以得到父母或者同伴的喜歡,那么他的自我感覺肯定是良好的,因為他能感覺得到他在別人的心目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孩子為了自身價值能夠得到承認,一定會減少自己的自私行為。時間一長,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去關心別人,也就沒有自私發展的空間和可能了。
自私的人,會給我們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這種人往往不會受到大家的歡迎。很多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自私的人,但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難免會經歷自私的階段。
1、培養孩子從小懂規矩
比如一家人吃飯,人沒到齊,孩子不許動筷子,這叫“吃飯的等待與控制”,孩子餓一會并不會怎么樣,但是在等待的過程中,孩子心里就會有他人,不會只想著自己,這樣就無形中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
2、培養孩子有分享意識和家庭觀念
從小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比如吃蘋果的時候,教育孩子先分給爺爺、奶奶,在給姑姑、爸爸、媽媽,最后才是自己,這樣讓孩子不僅懂得分享,也灌輸了家庭觀念,明白無論做什么事不是只考慮自己,而是考慮整個家庭。
3、讓孩子適當地經歷挫折
沒有經歷過挫折的孩子,很容易養成自私的性格,一碰到不如意的事情很容易陷在自我意識里,進而采取極端的解決方式。比如有的孩子因為論文答辯沒通過就親生跳樓,有的孩子因為戀愛失敗就自殺,行事作風只考慮自己,不會考慮父母或他人的感受,所以,父母平時要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抗挫折訓練,不能凡是都順從孩子,而是讓孩子學會經受打擊。如果父母不知道如何訓練孩子,可以讓孩子參加一些青少年夏令營、戶外拓展,團隊合作的訓練等等,從中學習抗挫能力、合作意識。
4、引導孩子多參與家庭事務
我們經常聽到有的父母對孩子說,:你只要好好讀書,管好你自己,家里的事情不用你管,其實,任何一個孩子都有參與家庭事務的意愿,比如幫媽媽打掃衛生、做家務等,如果父母組織家庭旅游,可以參考孩子的意見,既能提高孩子參與家庭事務的積極性,又能提升孩子與父母的合作意識和溝通能力。
孩子并不是天生就該怎么樣,而是后天培養的出來的,因此當孩子有不良行為時,家長應該積極去反思原因,再來耐心教育。
1、家長太嬌慣孩子
現如今很多孩子之所以變得自私,就是因為他們都是嬌慣出來的。畢竟很多父母都不愿意讓孩子受苦,所以說在日常生活當中都會滿足孩子各種無理的要求。也正是因為這一點的存在,所以導致孩子根本就不愿意把自己的好處分享出來。
2、孩子天生占有欲強
還有一些孩子天生的占有欲就比較強,他們不愿意把自己的好處拿出來,因為他們覺得這樣做是沒有意義的。不論什么時候這些孩子都圍繞著自己轉,從來都不把別人的感受放在眼里。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他們才會那么的保守,愿意把所有的好處都掐在自己的手里。
3、家長總是強迫孩子分享
有一部分孩子不愿意和他人分享,就是因為家長總是強迫他們分享。本身孩子就把一些東西當做自己的心頭骨肉,可是父母還是強迫著自己的孩子去把這些東西拿出來給他人分享。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孩子變得越來越討厭分享,更加自私。
自私并不可怕,關鍵就在于需要意識到自私的危害,并積極主動的去引導和改正。以上就是關于孩子自私怎樣教育的建議,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