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老師
2022-07-24TA幫助家長解決了 條親子問題
當孩子有情緒時,家長也不要帶著情緒去教育,耐心的引導孩子,幫助孩子正確疏解情緒。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孩子有情緒時家長該怎么辦。
1、建立孩子對父母的安全型依戀
對父母有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其情緒調節能力發展水平較高。這是因為孩子在父母的愛中汲取到了足夠的勇氣和安全感,面對負面情緒時,他就不會采用回避和拒絕的方式,而是會主動解決它。所以,爸爸媽媽們要多多增加親子互動,并在互動中對孩子的情緒變化提供足夠積極的回應。
2、幫助孩子學會轉移注意力
就像我們前面說的,孩子的情緒來得快,去的也快。爸爸媽媽們可以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讓孩子投入到其他的活動中,幫助孩子從負面情緒中掙脫出來,進而調節孩子的情緒。比如說孩子生氣的時候,媽媽們可以引導孩子做別的事情轉移注意力,即使是一些簡單的收納,也可以讓孩子在勞動中遺忘自己剛才為什么發脾氣。
3、對孩子進行“認知重建”,鼓勵孩子更為積極地看待事情
如果孩子能夠正確的認識和面對自己的處境,他們就會更加容易調控自己的情緒。就比如說孩子搶了別人的玩具,你訓斥了孩子,孩子非常的生氣。這時候,你可以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如果你的玩具被搶了,你是不是也很傷心呢?”
4、父母應以身作則,調節好自己的情緒
父母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時,不應在家里大動干戈,如:摔盤子、砸凳子、或相互指責、怒罵、攻擊對方;應正確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但又不遷怒于他人。工作遇到挫折了,可以在家人面前訴說,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明白,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都可以用恰當的方式表達并宣泄情緒。
1、當孩子對某事過度焦慮時,大人要正確地引導他
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
我們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也要考慮該如何去與孩子溝通。如果你發現孩子在某些問題上總是有些逃避和抗拒,這個時候不要一直強迫孩子,或者用比較嚴厲的責罵甚至更過激的手法去計較孩子為啥要這么抗拒,大人應該考慮孩子是因為什么原因而去逃避,看看是不是因為焦慮而逃避它,應該幫助孩子引導他的情緒,好好的和孩子去商量溝通,這個要比你去強迫孩子回答你的問題更有效也更有意義。
這個溝通方式可以:治愈人們隱藏的創傷,超越自己的精神和情感局限,打破引發憤怒、抑郁、焦慮和其他負面情緒,以無傷害的方式解決人際沖突,并且也可以建立雙方良好的相處模式。
2、對孩子們的期望和要求要合理
之前看到一篇學生寫爸爸媽媽作文當中,看到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作文中寫道:“我感覺爸爸媽媽愛的不是我,而是我的好成績。”現在的很多父母對孩子的很多要求都特別不合理,他們把對孩子的期望值定的太高了,以至于給孩子增加了很多負擔。
其實對于孩子來說讓他學會自己去規劃自己的目標才是最有效的,而不是讓家長去幫孩子布置他要干什么,怎么做。家長不要急于求成,給孩子去布置許多不必要的任務,家長要學會等待,老話說的好:一口吃不成個胖子,想讓孩子變優秀想法是好的,但不去考慮孩子本身愿不愿意,能不能做到還是在做無用功。
所以說讓孩子自己學會安排自己的任務,學會朝著自己想要的目標攀登。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的去要求他們達到我們所謂的要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會有成效,但是給孩子心理所帶來的影響卻是很大的,特別是有些內向的孩子,如果我們現在不好好引導他們,當他們進入青春期的時候父母可能會更棘手。
3、改善家庭環境
之前家里頭有個親戚對他們家的小孩的教育方法就做的很不對,動不動就罵孩子。一大早就盯著孩子做的不對的地方開始說,而且表情態度語氣都不好。比如說:孩子腳上沒有好好穿鞋光著腳就在地板上亂跑,說孩子擦鼻子擦不干凈,吃早餐不好好吃,吃幾口就開始玩了……沒完沒了的就一直說說說。
后來我媽就給這家大人提了提意見,說孩子越來越大了,臉皮也會越來越薄,你這說的孩子心里肯定不舒服,你想過孩子的感受嗎?
確實,現在這種事情在大人看來是再正常不過了,可是父母們有沒有考慮到一個問題,你們在責怪自己的孩子的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因為自己的心情不好,然后就把火撒到孩子身上,把社會壓力轉移到家庭身上,這樣慢慢下來給孩子所提供的成長環境就變得特別不好。
所以如果有些父母就是這樣的情況的話,一定要做出調整和變化。只有這樣家庭成員關系才能得到改善,家人關系才會越來越和睦。只有改變家庭環境孩子才能感受到愛,才能得到家庭的支持和力量,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能夠管控自己情緒的孩子,對自己未來的人生才有更好的把握。爸爸媽媽們要幫助孩子,做好情緒管理,做一個陽光健康、積極向上的孩子。以上就是關于孩子有情緒時家長該怎么辦的建議,感謝閱讀!